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新闻>>

对话季凯风:解码未来社区,以规划之力重塑人居理想

  2025年,中国城市化进程迈入“存量更新”与“品质提升”并行的新阶段。随着“新都市主义”“绿色建筑”等理念的深度渗透,如何通过科学规划实现土地价值、居住体验与社区活力的平衡,成为行业热议的焦点。近日,我们专访了北京寻引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总经理季凯风先生。这位深耕建筑设计领域25年,以多个标杆项目实践与前沿理论思考,为我们揭开了未来社区规划的神秘面纱。

  作为中国建筑领域的先锋人物,季凯风深耕设计行业二十余载,以“集约审美”与“情感共鸣”为内核,持续探索居住空间的深层价值。出身建筑世家的他,自幼浸润于设计文化,清华大学环境艺术专业的求学经历更奠定了他对空间美学的敏锐洞察。从业初期,他在悉地国际主导了天津金地格林世界、重庆奥林匹克花园等标杆项目,逐渐形成“全周期策划开发”与“精细化产品设计”相结合的理念,并于2014年创立北京寻引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带领团队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从业25年,季凯风主导设计了超50个大型居住区,总建筑面积逾千万平方米。从沈阳华润·八號院到长春华润中央公园,他的作品以“精准定位、系统化设计”著称,屡获金盘奖、鲁班奖等殊荣。而作为金盘奖资深评委,他更擅长以跨界的视角,将市场逻辑与设计美学无缝衔接。“规划不是纸上谈兵,它必须回答‘土地如何释放最大价值’‘居民如何获得幸福感’这两个核心问题。”他说。

  居住区规划的底层逻辑:土地价值与产品构成的动态博弈

  记者:您曾提出过“相同容积率下,产品构成可千变万化”。这种灵活性如何实现?

  季凯风:容积率是规划的红线,但绝非创意的枷锁。比如容积率2.0的地块,沈阳金地选择用4.5层洋房、6.5层多层与33层超高层组合,形成高低错落的“垂直社区”;而沈阳保利则用11层、18层板楼实现均质化布局。二者的差异源于对土地价值的深度挖掘。

  他展开一张“土地价值地图”解释道:“每块地都有隐形的价值梯度。靠近景观带或主干道的区域,适合布置溢价能力强的低密产品;而噪音较大的地块,则可通过高层刚需住宅实现快速去化。”在青岛万科四季花城项目中,团队将原方案中“高端产品独占最佳区位”调整为“高层与别墅共享景观”。“高端产品抬升板块价值,高层走量保障现金流—这才是黄金组合。”

  道路、景观与空间:社区活力的三重密码

  记者:许多购房者抱怨社区“路网复杂如迷宫”“景观好看不实用”。规划中如何规避这些问题?

  季凯风:道路系统是社区的骨架。我们倡导“分级管控”:小区主路承担形象与交通功能,组团内部则根据产品类型差异化设计。比如天津中航的高层组团采用“外围式路网”,车行流线绕行楼宇山墙,减少对居住核心区的干扰;而低密别墅区则允许机动车直达宅前,契合业主的私密需求。

  对于景观系统,他特别强调“参与性”:“沈阳新世界的‘团块状’景观大院,用楼宇围合出中央绿地,老人跳舞、孩子奔跑的场景每天上演;福州红树林项目则通过带状景观串联商业与住宅,让回家路变成一场小旅行。”在他看来,景观不应只是观赏对象,更应是生活的容器。

  谈及空间营造,季凯风以“围合式VS组团式”举例:“围合式布局能强化归属感,但可能牺牲通风采光;组团式更灵活,却需警惕空间碎片化。在天津水晶城项目中,我们用轴线串联多个半围合院落,既有领域感,又保持了社区的整体性。”

  成本控制与创新平衡:开发者的“生存艺术”

  记者:当前房企普遍面临利润压力。规划阶段如何兼顾成本与品质?

  季凯风:成本控制不是简单压缩,而是智慧分配。比如市政管线选用“直埋”还是“管廊”,前者节省初期投入但要求更宽楼间距,后者虽造价高却能提升土地利用率。

  景观成本的控制同样需要策略。“入口景区和核心景观必须重金投入,它们是项目的‘第一印象’与‘精神图腾’。”他提到重庆建设厂改造项目,设计师保留老厂区的梧桐树与铁轨,既节省了绿化成本,又赋予社区独特的历史记忆。“有时候,‘少设计’反而比‘过度设计’更打动人。”

  新都市主义在中国:理想照进现实的探索

  记者:您多次提到“新都市主义”,这个概念如何在中国落地?

  季凯风:新都市主义强调功能混合、步行友好与社区认同,但在中国需因地制宜。比如青岛小水清沟改造项目,我们设计了160米×120米的街区网格,底层布置商铺,住宅类型涵盖回迁房、商品房与公寓。这种“垂直混居”既激活了街道活力,又避免了纯高端社区的社会割裂。但他也坦言挑战:“完全开放的街区在中国难以推行,所以我们提出‘二级管控’:主干道对城市开放,组团内部半封闭。

  未来展望:让规划回归“人的尺度”

  记者:站在2025年的节点,您对未来社区有哪些期待?

  季凯风:我希望看到更多“有温度的设计”。比如老年社区增加互助菜园,青年公寓预留共享办公空间,甚至利用AI技术动态调整停车位分配……规划师不能只盯着容积率和利润率,更要思考如何让不同年龄、职业的人都能找到归属感。

  他最后展示了一张概念图:社区中心矗立着“时光胶囊馆”,老人在这里传授手艺,孩子学习传统技艺,外卖小哥也能歇脚充电。“这才是真正的‘引爆点’-不是华丽的售楼处,而是让生活自然而然生长的空间。”

  回顾访谈,季凯风不断在数据与情怀间切换:他可以用数学模型论证产品配比的最优解,也能为一棵保留的老梧桐树动容。这种“理性与诗意”的并存,或许正是中国居住区进化的缩影。当被问及“什么是最完美的社区”时,他笑道:“能让居民骄傲地说‘我家住这里’—这就是答案。”

作者:王菲菲)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