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新闻>>

推动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互融共进

  何吉多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中,创新居于首位,进一步凸显其在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的关键在于精心培育创新生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而学习型城市作为一种致力于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提升人力资本、服务科技创新的发展形式,已经成为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的有效载体和治理模式。

  理念共通

  推动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同题共答

  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都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具有内在逻辑的统一性、时代意蕴的包容性和实践路径的协调性。

  ● 教育是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的“主引擎”

  学习型城市定位是努力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创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环境,侧重于各类教育资源如何贯通。而创新型城市则通过发挥教育对创新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来支撑科技的原始性突破、产业的高端化转型、城市的内涵式发展,侧重于各类教育资源如何利用。两者都强调教育对城市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倡导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各类教育资源融合开放。

  ● 科技是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的“主战场”

  学习型城市通过以“全生命周期教育”为理念,建立终身学习和职业培训制度,推动知识溢出、技术扩散和人力资本积累,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人才基石和社会环境,侧重于间接辅助效应。而创新型城市则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侧重于直接带动效应。两者都将科技创新作为重点任务,不断活跃城市创新氛围、提升城市产业品质。

  ● 人才是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的“主力军”

  学习型城市基于“知识爆炸”和“知识老化”的时代挑战,推动各种教育类型、资源、要素多元结合,侧重于如何为人才赋能。而创新型城市则通过构建引才聚才的强磁场和育才留才的新生态,侧重于如何使用人才。两者都将人才视为第一资源,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资源共享

  推动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同频共振

  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都以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为发展目标,要以合作共建为基础,完善组织网络,优化配置资源,构筑协同并进的新路径。

  ● 推动主体的链接合作

  充分发挥新型学习型组织、新型研发机构对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引领作用。着力培育各类学习型组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新生态。引导社会力量建设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培育一批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推动学习型组织与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协同创新联盟。

  ● 推动要素的聚集共享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要统筹区域内各类学习资源、创新要素,建立有效的耦合机制,促进各部门、各系统、各行业的资源开放共享和集聚裂变。既要筑牢夯实人才队伍、科研设施、共性技术等物质要素,也要开发利用数字底座、应用场景、公共平台等新型要素。

  ● 推动环境的重塑优化

  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坚持“创新政策、创新平台、创新氛围、创新服务”四措并举,系统解决创新所需的“阳光、土壤、空气与水分”问题。

  价值共创

  推动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同步共建

  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在平台建设、产业应用、成果转化、人才集聚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合作空间。要聚焦重点领域,打造应用场景、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城市内涵式、差异化发展。

  ● 服务发展大局,形成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现实中,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往往由不同部门管理,存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目标脱节、评价体系不兼容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机制,一体推进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不断强化对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

  ● 赋能产业集群,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产业是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的主要应用场景。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建立“教育—人才—科技”和“科技—产业—金融”两个循环体系,提升学习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聚集的服务能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具有城市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 满足人民需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始终是根本。建设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要围绕打造“学习共同体”“创新共同体”“治理共同体”,集中民智,汇集民意,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单位为长沙开放大学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